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資訊時代的必學課題-淺談資訊媒體素養

文◎莊道明(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


一. 前言:終身學習時代來臨

廿一新世紀由於人類年齡壽命的延長,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與終身學習教育理念的重視,資訊素養逐漸成為現代國民邁向資訊社會與知識經濟發展中,一項重要的核心能力。當前各國政府無不致力於推動教育改革,希望在教育鬆綁、提升教育品質與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目標下,使學生擁有更寬廣的學習空間與獨立學習能力。


在世新大學2002年慶祝45週年校慶舉辦的「知識經濟下—全球高等教育趨勢對談」中,夏威夷大學Hilo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 Stephen Worchel校長對於「各國高等教育的提升與改進之道」議題便說: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過去我們是將學習視為一種工具,但在未來社會學習應該視為一種目的。


若仔細思考Stephen Worchel校長的話,詢問學生為何要學習?學生的答案一定是為了升學或應付考試。若詢問在職學生為何唸書?答案可能脫離不了為職業上升遷或加薪。若問參加研討會或訓練人員,為何參加訓練課程?動機不外乎是為累積終身學習護照上的學習點數。若有一天學校不考試,職場沒有升遷或加薪誘因或取消學習護照等,那麼學生、職員、公務員還會願意繼續學習嗎?大抵在台灣環境下,學習只能是其他功利目的下的另一項工具,而無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或習慣。

此外,美國艾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校長Jackie Liebergott針對「各國高等教育的現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說:我們父母親那一代因為社會變化緩慢,終其一生他們只選擇一種行業,就足以度過一生。但是面對新世紀社會變化快速與全球經濟景氣變化下,新世代學生的一生可能要面對七種不同職業的轉換。若Jackie Liebergott校長的看法是正確的,那麼我們現今所提倡第二專長的訓練可能還不夠,應該要訓練學生可以具備七種專長的能力。面對此結果不禁要問現今高等教育以128個學分,四年時間所培育出的學生,能否讓學生具備七種專長的能力呢?新世紀來臨透過國民資訊媒體素養能力提升,培育國民終身學習已成為教育發展政策的重要策略。



二. 資訊媒體素養興起

新世紀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網際網路的誕生。網際網路發展初期使用者皆是電腦工程師、資訊專家等專業人士。隨著網際網路推廣到校園,成為教師研究教學輔助與傳播之教學工具,民間企業也開始將商業資訊服務應用在網路。網際網路無論在內容或功能逐漸豐富與多元,但卻隨之引發網路色情、網路隱私權爭端、網路言論自由幅度、援助交際、網路犯罪等問題。


當前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因缺少傳統媒體所謂資訊守門人角色,對網路內容進行過濾,使得網路內容呈現百花齊放的境界。網路是否應該朝向有序化發展,則已成為政府與使用者之間爭議主題。尤其是對色情主題的爭議點上,青少年使用者往往成為探討的對象。此外,網路資訊普及後,引發大眾對資訊的焦慮,亦是網路使用者深感困擾與迫切需要學習解決的議題。如何協助使用者在茫茫資訊大海中,快速搜尋到適切資訊,對獲取的資訊研判其可信度或解讀訊息內容,亦是資訊專家注意到的新議題。以上的現象使得資訊素養概念,在學術界逐漸被提出。


資訊素養是指國民具備覺知何時需要資訊的能力,並且有效地查尋、評估、與使用所獲取的資訊。具體而言,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了解資訊的價值,有能力對所需要的資訊選擇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率地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應用。美國圖書館學會自1990年代提出資訊素養至今已有十年餘,逐漸對社會的教育產生基本性的改變。部分機構透過中小學的媒體中心的媒體教育課程,加強在學學生的資訊素養;高等教育則由大學圖書館以各種方式推出資訊素養課程,加強大學生對於資訊蒐集能力提升報告寫作品質。透過上述全面性的國民資訊使用能力提升,以增強美國國家的競爭力。資訊素養是綜合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等多項的技能。而資訊素養能力教育並不侷限於學校正規教育,更是結合社區、資訊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民眾服務中心、社教與文化中心、網際網路等資源,以營造一個完整的資訊學習環境,使國民能在此完整資訊的環境下,有系統學習與了解資訊組織結構,並逐步建立對資訊價值的判斷力。


當今網際網路發展快速與網路使用人數逐年上升,但使用者年齡卻逐年降低,因不當使用網路所產生的後遺症也逐年增加,色情、言論自由、隱私被侵犯等法律爭訟案件在社會上日漸增多。如何教導民眾(特別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網路使用者)辨識資訊內容的真實性與正確性,則成為媒體教育者所關心的主題。媒體識讀概念是大眾傳播教育重要的一環,旨在教導民眾辨識大眾媒體訊息內容的真實性與正確性,以有效過濾、批判與監督媒體訊息。由於網際網路內容可展現多媒體之特性,使得網際網路將繼大眾傳播成為另一種新的資訊媒體。資訊媒體 (Infomedia)是由資訊(Information)與媒體(Media)兩個英文字共同組成,特指各種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的訊息。資訊媒體訊息內容可包含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現今網路系統可提供雙向、及時、互動、個人化等傳播特性,大大超越大眾媒體單向傳播功能。隨著網路傳播不斷進步,資訊媒體已成為民眾獲取重要資訊的來源。社會大眾如何提升媒體識讀素養能力,以有效過濾與解讀網路資訊內容,則是媒體媒體素養所要探討內涵。



三.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某一天上大一新生同學的課程時,我問全班同學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生活一切正常,不缺電力也不缺水。但唯一的問題是,網路因某些因素無法正常運作,停擺一個月,你的生活會怎樣?」問題剛一問完,全班同學頓時譁然,同學驚慌失措的模樣紛紛寫在臉上。有同學馬上說:「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也有同學說:「那不就完了!」我及時補充說:「還存在其他媒體或朋友同學啊!」才有同學說:「喔!可以看電視、報紙等。」從這個經驗顯示當前學生對於網路依賴已經非常深。另一次,我在班上問說:「昨天誰有看電視節目?」約只有一成的同學舉手。另外又問:「誰會買報紙看嗎?」結果只有少數5 ,6位同學舉手。又問:「誰昨天有上網?」幾乎全班都舉手。對此結果,我不禁想問:「同學難道不關心時事嗎?」同學紛紛說:「看網路電子報就夠了!」顯見網路幾乎已經取代其他媒體,成為學生資訊最重要的來源。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在2002年所做的「台灣網際網路使用環境及行為調查」顯示,15-24歲的使用人口佔了34.4%高於其他年齡層的使用者,成為網路最大宗的族群。上網目的以瀏覽資訊46.1%最高,收發電子郵件(17.3%)與聊天、交友、玩線上遊戲(17.0%)分居第二、第三位。青少年在網路瀏覽資訊,如同看電視或閱報的行為,收發電子郵件則是訊息傳播的行為,聊天與線上遊戲則是屬於休閒娛樂。此調查印證網路已經取代大眾媒體,成為青少年消費資訊主要的管道。隨著時間遞移,當年輕學子成年而成為社會主要活動人口時,網路即是社會主要的資訊傳播工具。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青少年在網路資訊消費產生下列幾項問題。(Mok, 2002)


- 青少年將電腦視為休閒娛樂工具而非學習目的;

- 青少年忽略媒體如何建構真實;
- 在資訊媒體時代,欠缺批判思考能力與技巧;
- 追求新穎的訊息多過於有深度的訊息;
- 資訊超載問題。

基於以上問題,各國政府逐漸從教育著手,針對青少年進行一連串資訊媒體素養計畫。希望透過多方合作與課程規劃,教導青少年如何使用網路資源,辨識資訊正確性,過濾不當資訊、建立正確資訊引用習慣,避免網路抄襲惡習。美國圖書館學會為協助教師從事資訊素養教育,研擬出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提供教師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



美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指標

標準一、知的能力部分


有資訊素養的學生能決定所需資訊的性質與幅度

評估指標:
1. 能定義與描述資訊需求的內容
2. 確知各種資訊來源的類型與存在的方式
3. 能考量與計算到所需資訊的成本效益
4. 能對資訊需求從事本質與幅度的再評估

標準二、檢索能力部分


評估指標:

1. 對所需資訊的獲取方式,選擇最適切的調查方法或檢索系統
2. 能有效率研擬與運用經設計後的資訊檢索策略
3. 能採取不同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方式檢索資訊
4. 若實際上有需要,可重新定義檢索的策略
5. 能對獲取的資訊與訊息來源予以粹練、記錄與管理

標準三、評估能力部分


評估指標:

1. 從獲得的資訊內容中,粹取主要概念
2. 能研擬基本準則以評斷資訊的內容及其來源
3. 能綜合主要概念以建構新觀念
4. 能比較新知識與既有知識之間的差異,區別資訊的附加價值、矛盾或相關特點
5. 能決定新知識是否將衝擊個人的價值理念且能採取行動調和差異性
6. 可經由和他人、學科專家或業務人員進行溝通,瞭解與解釋資訊的內容
7. 能決定初步的資訊查詢是否需要修改

標準四、使用能力部分


評估指標:

1. 能運用新的資訊或既有的資訊對特定目的的產品或作品予以規劃
2. 能在特定產品或作品的發展歷程中進行修改
3. 能對他人進行產品或作品有效的溝通

標準五、道德倫理部分


評估指標:

1. 瞭解資訊與資訊技術相關的道德、法律與社會經濟等議題
2. 遵守檢索與使用資訊資源相關的法律規範、公司政策與禮節
3. 在溝通產品或作品時,對利用的資訊表示珍惜與感謝之意


四. 結論建議

在去年暑假期間,因為舉辦研習會關係,邀請蕃薯藤網路公司陳正然執行長做專題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到該公司最近所發生的事情。某一天晚上,該公司在十一點多接到來自一位家長的電話。電話一方傳來家長很緊張的語調說:能否請蕃薯藤工程師,幫忙他找一找他的孩子?該公司的工程師心想,孩子不見應該打電話給警察,為何會找上他們?於是該工程師便詢問該家長事情原委。該家長說:他的孩子原本在家作功課,不知怎麼搞的,十一點多他進孩子的房間時,發現孩子已經不在房裡。心想這麼晚,他會去哪裡?看到他孩子的電腦還在開機狀態,同時最後一個畫面停留在蕃薯藤聊天室,心想能否從蕃薯藤聊天室內的紀錄中,找出他孩子的行蹤。


蕃薯藤公司工程師在瞭解事情原委之後,於是從網路系統切入網路聊天室,並從系統內查閱他孩子聊天的記錄。獲知他孩子與同學在網路上聊天,並臨時相約到附近7-11見面。工程師於是告知家長不妨到附近的7-11商店找一找。不多時,家長果然在7-11商店找到他的孩子與同學。家長回電給蕃薯藤公司道謝他們的協助。此實例是家長瞭解網路系統功能,能在第一時間請求網路公司協助,而及時得知孩子行蹤。


在民國89年的全國圖書館會議中,教育部曾志朗部長在致開幕詞時,便談及他與他兒子在美國期間,利用當地公共圖書館的實際經驗。有一次他正在讀小學的兒子告訴他說,歷史老師指定每位同學需要研究一位美國總統。而他正好抽中McKinley總統,且在幾週後便要繳交此份報告。他兒子便問曾部長是否知道這位總統,曾部長也不知道。於是曾部長便提議何不到附近的社區圖書館查詢看看是否有相關資訊。在抵達社區的公共圖書館後,曾部長便鼓勵他兒子獨自到參考櫃臺詢問參考館員。


於是他兒子鼓起勇氣走向櫃臺,
詢問當班的參考館員說:「請問你這裡是否有美國總統的相關資料?」

參考館員對他兒子說:「你是不是某小學幾年幾班的學生?」
曾部長的兒子很驚訝回答說:「你怎麼會知道?!」
參考館員回答說:「我手上有蒐集到各校寫報告的主題,例如本週輪到某小學的要做自然科報告;而某校幾年級幾班的歷史報告是有關美國總統等。至於你要寫的美國總統相關資料,我都已經整理在我身後這座書架上了。那你抽中那一個總統呢?」
曾部長的兒子說:「McKinley總統。」
參考館員說:「你抽中這位總統很好。因為這位總統是一位被暗殺的總統。一般人都只知道林肯及甘迺迪總統是被暗殺。大都不知道McKinley總統也是被暗殺。這下子,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為何大家都不知道這位總統也是被暗殺的?」

曾部長兒子不但及時獲取寫報告的資料,同時也知道這位總統的研究方向。曾部長說他兒子因適時獲得館員寫作研究的協助,自此就常喜歡上這個社區圖書館。


由以上兩則真實故事可看出,父母如能提升資訊媒體素養,則不僅幫助自己,同時也知道如何適度陪伴與關心子女。面對當前許多家長擔心子女過度沈迷網路世界,而影響人際關係與學校課業發展問題時,家長或許也應該思考自己資訊媒體素養能力,是否也應該隨著子女的成長而提升。否則一味地採取禁止或監控子女上網的策略,不僅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更容易引發子女向外尋求其他上網途徑,使家長更無法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因此,當政府於校園大力推動學生資訊媒體素養時,或許更應該關注父母資訊媒體素養的能力,以造就一個全面資訊媒體素養學習的環境。



參考資料: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3).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Toolkit. http://www.ala.org/ala/acrl/acrlissues/acrlinfolit/infolitstandards/standardstoolkit.htm (2004,Feb.,18).
Mok, Eileen Wai Chi (2002). Literacy in the Infomedia Age – Media Literacy Programs as Alternative Media. http://www.arwacc.org/ne-workshop/eileen.htm (2004,Mar.,3)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2)。台灣網際網路使用環境及行為調查。網址:http://www.twnic.net.tw/total/net1114.htm [民國9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