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無所不能的人肉搜索

文◎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人肉搜索是什麼

近來一則又一則的「人肉搜索」新聞不斷在媒體上被報導,到底什麼是人肉搜索呢?顧名思義,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網路來查找「某位人士」的資料,而這個被搜索的主角,並非是所謂的社會賢達、娛樂明星、政治紅人或是其他知名的人物,而是社會中與你我類同、名不見經傳的平凡素人。因此,人肉搜索簡單說就是利用網路將某個平凡素人的身家背景等資料給「挖掘」出來。


至於引發人肉搜索的動機,則是當有人對於某網路訊息內容發表者/主角的身分產生好奇時,進而號招眾網友共同查找該事件中的人物相關資料。此方式不但能夠以幾何速度快速的完成查詢結果,更可能找出許多另人意想不到的附加資訊。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一般大眾可能都以為在虛擬、浩瀚無邊的網路世界中,只要使用匿名的方式就不用擔心真實身分被人拆穿,而在網路上恣意任為,實踐現實生活中不敢做出之事。雖然有部分的網站會要求使用者留下真實資料,但個人於網站中的對外名稱依舊是一個虛擬的帳號而已,其他人若無特殊管道,根本無法知道網路帳號背後的個人真實身分。當然,除非有網友違反法律規範,傳播諸如色情、暴力等不當的資訊而遭受糾舉,才會遭到相關管理單位的調查,進而讓自己的真實身分曝光。


但是隨著人肉搜索的行為開始出現,打破了虛擬與現實兩不同世界的藩離,網路擁有匿名性的特點已不再是保護個人隱私的絕對保證。舉例來說,當網友串聯起來進行所謂的人肉搜索行為時,參與搜索的網友們即來自四面八方,甚至和被搜尋主角認識,或是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等,而這些與被搜索人有現實連結關係的網友,便能夠提供出許多關鍵的人身資料。


而在網路世界層面,搜索人也會去觀察被搜索人在網路上的用語,注音文、標點符號、表情符號等使用習性,或是其之慣用的帳號名稱與網路使用行為等資訊。總之,當被搜索者在許多不同網站所留下的各式資訊越多,或總是習慣使用同一帳號名稱在不同網路上發言,都會成為人肉搜索時的重要索引與關鍵,後續再經由眾網友細心的比對、考證後,即能逐步調查出被搜索人的背景資料。由此可知,過往我們對於網路世界能夠另創一虛擬身分,以彌蓋自己真實身分的概念,在現代的媒體世代中早就不合時宜。



慎選網路公開資訊

配合網路使用的演進,對於年紀較輕的網友而言,因其年紀正屬於渴求同儕認同、肯定的階段,所以常見他們樂於在網路上分享自我生活的種種,甚至一些較私密、無厘頭的行為舉動,以換得朋友間的注目眼光。面對這些年輕的小朋友,師長們的確需要教導其正確的網路觀念,讓他們瞭解網路是一個開放且多元的平台,就算我們暫且不論分享內容的適當性與否,只要分享內容上傳到網路,就代表著有多到不計其數的眼睛正在檢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它不僅只是一時的趣味行為,而是會透過網路傳播,永久性地公開於眾人之間。


因此針對上述論及的網路特性,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提醒青少年:「要小心你放在Facebook上的東西。不論你做了什麼,都會在往後人生的某個時刻,再被拿出來檢視」。



網路時代 人人都是警察

人肉搜索確實會讓大眾深感隱私曝光的可怕,但若妥善使用是也有其益。以早前的新聞為例,某家長為了趣味讓自己的嬰兒抽菸,並將其畫面拍攝下來上傳至網路與人分享。當影片公開時,即有許多人開始進行人肉搜索,查出讓嬰孩抽菸的家長是誰,再予嚴厲撻伐、警告,以禁止類似的不當行為再次發生。如此案例,就是人們使用媒體促成社會公義的最好示例,而藉由網路的串聯、搜尋特性,更讓人人都能成為維持社會正義的「網路警察」。


但是網路人肉搜索行為的正當性也不能無限上綱,今年4月份在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法過後,便有明確定義類似人肉搜索的媒體調查行為只有涉及社會公義之事才能進行,取得資料的範圍也僅限於「一般可得之來源」、「公開場所」與「公開活動」之中。反之,如果是為了一些風花雪月、娛樂八卦的因素而進行人肉搜索,便會因為侵犯個人隱私而成為犯罪行為。


然而雖然已有了法律條文的幫忙,能夠確保自己的隱私不被侵害,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個人的觀念建立與落實,除了依靠網路上的隱私權設定功能來保護自己外,更要記得盡量不在網路中論及個人私密資訊。此外,網路倫理的養成也是另一重點,什麼樣的網路行為洽當或是不洽當,人肉搜索對當事者所會造成的影響等,都是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必須讓孩子們知道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