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閱讀e化新世代

文◎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傳統紙本的報章雜誌曾是許多人吸收資訊的重要來源,但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卻逐漸改變人們的媒體使用習慣。2007年,《遠見雜誌》的一項調查指出,國內的青少年每週收看電視與上網的時間近40小時,閱讀報章書籍卻不到4小時,由此可見電子媒體的重要性已超越了傳統平面媒體。


電子紙張新發展

平面媒體市場的萎縮,除了受到人們媒體使用習慣改變的影響外,由於近年來平面媒體製作報紙、雜誌及書籍所需的紙漿、燃油價格的飛漲,更使得生產及運輸成本愈來愈高,終致其發展日漸惡化。鑑此,紙本印刷的各式平面媒體不得不開始走向電子化,不論是報紙、漫畫或書籍紛紛推出電子版,希望藉由網路這個愈來愈多人使用的媒體平台,吸引更多人來閱讀。


但無論是電腦或可攜式的PDA,其實都不太適合閱讀此類以小文字密集編排為主的報紙或書籍。長時間看著螢幕,眼睛很容易疲勞,若是篇幅較長的內容,負擔更大。此外,透過電腦來閱讀報紙、雜誌及書籍,對慣於拿著書本閱讀的人們來說更是不習慣。

為了讓讀者能更加享受閱讀的樂趣,科技業者開始研發和紙本相似的「電子紙張」。比起電腦螢幕,電子紙張擁有更好的易讀性、亮度和解析度,省電且重量輕薄便於攜帶。2004年,Sony公司推出電子書閱讀器LIBRI'e,強調可提供真實紙張般的閱讀感受。2007年,亞馬遜書店也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不但擁有可儲存200本書以上的內容量空間,另有閱讀報紙、部落格的功能。而今年9月,英國的Plastic Logic公司更推出新一代的電子報紙閱讀器,尺寸大小如A4紙張,透過無線傳輸就可以儲存數百頁報紙、書籍與文件的內容。電子紙張的更新發展,對傳統平面媒體而言,或許將帶來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未來可予以開發的新興市場。



行動閱讀新族群

在日本,電子閱讀的走向卻有很大的不同,根據日本官方2008年1月所公布的一項統計,日本的高中生中使用手機的比例高達96﹪,且不少人藉由手機來閱讀小說漫畫、聽音樂、聊天和上網。其中,高中女生平均一天花124分鐘上網,男生則為92分鐘。也由於日本年輕人特殊的手機上網習慣,相關可供閱讀的內容需求量亦隨之增加,造就不少另類媒體文本的蓬勃發展,手機小說即為一例。手機小說最早從2000年開始出現,最初是提供使用者透過手機上傳個人網誌的服務,之後更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出版小說或詩。直到近兩三年,隨著傳輸技術的進步,手機小說才真正成為熱門的創作文體。


手機小說最特別的是,其不僅是用手機來閱讀,創作方式也是用手機按鍵逐一拼打出來的。因此,手機小說的陳述與對話相當簡短,夾雜許多的表情符號,內容大都談的是青少年的懷孕、自殘與性行為等,大量使用年輕人的流行用語,因而很容易便吸引了平常較少閱讀的日本國高中生的注意。2007年日本10大暢銷小說榜中有5本就是手機小說,其中熱門手機小說《戀空》更吸引到2000萬人次的閱讀,後續更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發行各類紀念商品,成為引領當下流行文化的指標。


除了小說外,在日本另一個閱讀新族群就是手機漫畫族,目前已有高達74﹪的手機用戶曾經看過手機漫畫。日本很多漫畫家亦因此改變傳統的創作流程,先創作手機漫畫,再畫回紙本,而日本的出版社更把手機市場當成風向球,測試該部漫畫的受歡迎程度,再決定是否推出紙本的版本。此外,手機漫畫還創造出超越傳統的市場,讓許多非紙本漫畫的閱讀者,因為行動閱讀的便利性,或是受到手機漫畫結合遊戲的行銷手法吸引,進而加入閱讀漫畫的行列。



新科技帶來新問題

在台灣無論是電子紙張、手機小說或漫畫,都正處於發展階段,對於人們來說,電子文本的便捷性與聲光效果是很具吸引力的,可謂「一機在手隨處可看」。但相較於未成年的兒童及青少年,這類電子文本的使用仍有需要家長留心之處,像是電子文本可能出現的限制級、暴力或性別刻板印象等內容,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響,但父母及老師卻很難知道孩子的手機或PDA中有這些內容。


然而,父母及師長對此亦不必過度緊張,從教育的觀點來看,讓孩子適度地接觸這類電子文本,有助於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父母與師長只要關心孩子的閱讀情形,瞭解他們的閱讀喜好,就能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更近一步的,若再能與家中子女適時討論其中內容,便可協助孩子培養分辨虛擬的電子文本與現實世界差異的能力,避免不當內容對他們造成不必要的危害,讓孩子能夠在媒體發達的世界中健康成長。